随着天然砂的日益匮乏,机制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机制代替天然砂在混凝土中使用将成为必然的趋势。为此,福建省适时地出台相应的文件,要求分批次、分区域采用机制砂拌制混凝土,缓解天然砂短缺的现状。本文着重研究了机制砂混凝土中不同砂率、不同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总结出相关规律,实现对机制砂的更好的利用。
机制砂具有表面粗糙、棱角多、细度模数大,颗粒级配集中,通过0.315mm筛孔的颗粒在8%~13%之间、孔隙率大等特点。
石粉的作用机理是微集料填充作用。石粉颗粒很小,在混凝土中可起微集料作用,充填到微小的孔隙中,同时参与水化反应,物理充填和水化反应产物充填共同作用,比惰性微集料单纯的物理充填效果更好,使混凝土更加密实,从而提高了混凝土的强度。
石粉有保水增稠作用。一方面石粉可以吸收混凝土中的用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混凝土的单位立方米用水量,随着石粉含量提高,混凝土的黏度不断增大,有效降低了混凝土拌合物离析和泌水的风险;另一方面,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石粉会释放其吸收的水分,用于补偿混凝土后期水化用水,从而减少了混凝土的收缩。
采用机制砂配制泵送混凝土,因机制砂颗粒表面粗糙、棱角多,石粉含量较多,可以和胶凝材料更好地结合,有利于混凝土强度的提高,但机制砂的这些特点又极大地降低了混凝土的流动性,导致可泵性降低,因而在生产使用中还需采用其他的技术措施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以利于施工的进行。施工过程中应开展有效性的浇筑施工监督,保障施工水平和效率。
在机制砂的生产中,应严格控制砂的颗粒级配,机制砂的细度模数不宜大于3.2,颗粒级配应符合建筑用砂标准的II区的要求。
机制砂用于泵送混凝土,若要达到良好的工作性必须含有一定数量的石粉,石粉含量在10%~14%是适宜的。